注重创新管理、促进源头对接

  

  ——十二五开篇之年关于科技工作的两点思考

  ——作者:蒋宇扬

  摘要:"十二五"对于我国和深圳市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发展阶段。本文拟从定位的角度出发,在平台建设管理和技术转移两个方面,探讨"十二五"期间深圳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深圳质量"。针对深圳市科技平台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状态和管理"政研"脱节的现象,提出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构想,由政府委派"专员"驻校管理实验室平台建设,以畅通渠道实现实验室的"过程管理"。针对目前技术转移原创不足的问题,对于从技术"源发点"和"产学研"新诠释出发,指明技术源于科学、产学研应当将"学"定义在学术,建议企业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更注重对基础研究成果的关注,技术转移应当从源头发力,以"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形式开展源头技术转移,促使"引导产业视角向原创聚焦、促进产业与学术源头合作、大力投入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技术转移在深圳推行,从而让产学研合作工作真正成为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生力军。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每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从政府到民间所做的主要有两件事,第一审视过去,从成绩中找经验,在教训中寻过失;第二展望未来,锐意进取定目标,超越自我促改革。过去深圳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特区建设奉献的诸位前辈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今天深圳如何做得更好,站在特区前辈的肩膀上,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谨从科研的角度上提出一些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改革开放,深圳是先行者;锐意创新,深圳是排头兵。作为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已经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灵魂,未来特区"要办的更好",创新是关键所在,也是深圳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改革试点的最佳切入点。在此,我认为从创新入手,我市应注重以下两点:

  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的"过程管理"

  自深圳1997年第一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创建至今,深圳已经拥有近百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速度不可谓不快,可就层次而言,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数量非常少,其原创性成果的水平在全国来讲并不占优势。

  造成这一结果是由于多种原因,但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反映出了深圳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短板。长期以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都是数据接口,实验室以表格、总结的形式进行工作汇报,政府管理部门看重结果,但对过程方面的管理相对比较少,对于机构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设备采购程序冗长、实验室科技经费配套能力不足、人才保障难以为继、设备更新力度不够等问题了解较少。而实验室同样面临着对政府管理政策了解不够、对市科技战略寻求信息匮乏、对城市发展策略内涵缺乏了解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政府的决策意志得以顺利贯彻,同时使科研机构的难题能够顺利解决?我认为,要加强政府主管单位对科研机构的"过程管理"。比如建立能够直接参与科研平台建设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由政府派"专员"参与重点实验室或大型科研平台建设,通过特派员进行中间协调、服务,畅通管理渠道,促进市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升级。

  一个特派员能够服务于一个科研机构,而形成一个完善的特派员团队则能服务于整个政府科研政策体系的完善,特派员能够成为精通管理、了解科技、通晓(科研)过程的专业化人才,这样一支团队能够帮助政府在政策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使得政策体系更系统、更科学。这样的机制一下推行可能比较困难,我认为,深圳可以考虑先在几家有代表性的科研单位试点,如:深圳大学、深圳高职院、大学城等。通过试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制度实施的优缺点,继而逐步完善这一体系,逐渐细化分工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科研机构"过程管理团队"。

  二、技术转移新机制的建立

  2010年,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3.6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超过了9件,成绩斐然。但专利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原创?专利中有多少真正变成了生产力?无人知晓!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界更多的重视效益,奉行"拿来主义",眼光放在"现成的技术、现成的产品"上,造就了一个制造业大国;而未来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产业的着眼点应该在哪里?笔者认为,在原创技术,这里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新技术源于哪里?我认为,技术源于基础研究,源于对科学不懈的追求。坚持科学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一部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所有的新技术都源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新认识。

  第二,什么是产学研?大多数人都认为产学研就是产业、学校、研发,不妨更新一下思路,产学研可以是"产业、学术、研发",将"学"字定义在真正的主角,明确了这点,我们可以知道产学研合作应当是把企业拉到学校,而非把学校推向企业。

  明确了以上两点,企业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基础研究成果,而政府也可以更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成果应用领域的深度合作,在这个领域不妨把步子迈大些,"小碎步"永远赶不上创新大国的脚步。

  明确了目标,我们再看看过程,企业需要多少创新资源?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研发团队?

  企业与创新资源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拥有,而是有效的调动;绝对拥有的量是有限的,有效调动的量是无限的!企业所需的创新资源应等于"具有敏锐市场眼光的科技领导者"加上"具有强大实施能力工程师团队"!高校创新资源应该等于"具有科学前瞻视角的学术大家"加上"善于探索钻研的研究队伍",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有可能将创新效果成几何级数的放大。比如说,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通过联合实验室这个载体,能够使企业以较小的成本投入调动更多的社会科研资源,能够建立一个将原创成果与产业结合的衔接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最重要的在于可以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技术转移平台。

  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政府资源可以给予校企合作更大的支持,比如:

  1、建立配套机制

  针对企业投入资金进行较高比例的配套,促使企业资金更多的用于专用设备的投入,政府经费用于通用设备、耗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投入。

  2、建立退税机制

  对于联合实验室的项目研究,政府从源头备案,在项目到了产业化阶段时,政府可以对原创成果的产业化实施有效的退税机制,从而促使原创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

  3、建立沟通机制

  对于高校的科研成果、团队,政府适时地向产业界发布成果公报,促进产业界对原创成果有更多的了解,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

  4、建立成果中试机制

  对于具有产业化前景、技术相对成熟的成果,政府可以在项目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技术使用方进行中试,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加大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原创性技术转移的效率。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界总处于一个"怪圈",项目立项的时候是前沿,研发成果是全新的,可成果转化却总是迟迟不能进行,继而导致很多领域的新兴市场让国外大公司或者外企全面占领。所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技术转移方面就应当做到,引导产业视角向原创聚焦、促进产业与学术源头合作、大力投入成果向产业转化。

  面对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十二五"对我市发展的举足轻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坚信,"十二五"期间,深圳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中国能够更加强盛,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