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国际化创新创业资源,创建国际产学研合作联盟

 

  ——作者:刘岩

  摘要

  1、国内外一些一流大学,科研经费充足,储备了大量基础应用研究成果。深圳在加大基础应用研究的同时,可探索成立国际一流大学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创新联盟的可行性。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原创性成果,通过技术创新使这些成果转化为产品,最终使项目成果方、产业化方、创业团队均受益。

  2、深圳的成功是企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成功。而深圳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机制又是国内最落后的机制。普遍存在优秀人才引进后就不优秀了的现象。如果不改变机制,仍然积极引进人才,也会重蹈覆辙。要形成淘汰人员的机制,可以自行辞退。

  3、科技资源的多少与科技创新能力并不是严格正相关。不要把引进国家级机构当成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发挥好现有科技资源和机构的作用。应参照科技部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对于评估优秀的实验室,拨付运行经费,专项下达攻关任务,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4、深圳应弘扬创业精神和文化,将创新与创业结合起来,以创新为手段,以创业为目的。把"创业"当做深圳的名牌。重点引进能创业的机构和创业团队。招商、招研、招才,并没有摆脱招商引资的老思路。而"创业"包容性更强,内涵更丰富。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头城市,深圳的成功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更是创新创业的成功。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从深圳走向成功的企业绝大部分从个人或小团队创业开始的,几乎没有靠国家大的投资立项开始的。深圳最大的财富是不同于内地其他地方的创业的氛围,英雄不问出处,包容失败的文化。

  因此,深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坚持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回归传统模式。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容纳原始创新成果的视野,吸引更多原创成果在深产业化。政府在总结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时,常常提到深圳的区域创新体系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应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不足。增强基础应用研究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方式之一是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资助更多的课题,但这毕竟是九牛一毛。另一个方式是放眼全国、世界基础应用研究的上游成果,把有价值的成果吸引到深圳来。这样不需要从"猿"做到"人",而是从"近代人"进化到"现代人"。从现实情况看,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科研经费充足,高端人才资源丰富,储备了大量基础应用研究成果。比如,清华大学2010年科研经费已达36亿元,与美国MIT相当。深圳再怎么自己投入出基础应用研究成果,也不如一所一流学校的经费。因此必须两条腿走路,在加大基础应用研究的同时,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原创性成果,通过技术创新使这些成果转化为产品,通过投资、孵化高科技企业或技术转让使产品产生经济效益,最终使项目成果方、产业化方、创业团队均受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正在探索成立国际一流大学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创新联盟的可行性。设想由清华大学、斯坦福、MIT、剑桥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发起联盟,注册在深圳某个创新创业园区。联盟设理事会,成立联盟基金,由政府引导基金、创投资金、企业资金等组成。联盟成员的上游成果或转让产生效益,或由团队初创企业,大学通过指定的形式持有一定股份。为体现全球眼光和共赢局面,也在国外设立联盟的创业企业,由基金投入。这样的联盟,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都会感兴趣,深圳必须占先,否则会落人之后。

  2、深圳的成功也是机制创新的成功,主要是企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成功。而深圳的创新资源涉及到大量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如大学、医院等。但这些单位的机制又是国内最落后的机制,与深圳的改革开放极不相称。很多国内很优秀的人,到深圳这些单位后就销声匿迹,不优秀了,是一个普遍现象。重要的原因是:到深圳创业的人,是准备来吃苦的,能够顶住压力冲上去;到事业单位的人,多数是冲着工资比内地高,没有吃苦的准备,也就没有干事的动力。如果不改变机制,仍然积极引进人才,也会重蹈覆辙。所以,对于这些机构,要引进人才,首先要形成淘汰人员的机制。特别对于财政拨款单位,要引入企业用人机制,无论正是在编还是不在编,可以自行辞退。只有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愿意进去,进去的人才愿意干事。我们的引才计划才会有真效果。

  3、科技资源的多少与科技创新能力并不是严格正相关。我市总认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少,眼睛盯着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实际上,许多大学、院所等科研资源集中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不比深圳强,效果也并不比深圳好。因此,不要把引进机构当成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这是老套路和老模式。要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发挥好现有科技资源和机构的作用。比如,对于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已建设了77家,遍布各个领域,但作用发挥很不平衡。市里总是300万组建费拨付验收后,就任其发展了。应参照科技部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对于评估优秀的实验室,拨付运行经费,专项下达攻关任务,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4、深圳应弘扬创业精神和文化,将创新与创业结合起来,以创新为手段,以创业为目的。对于鼓励创新,任何地方都在讲,要讲出深圳的特色就要强调创业。过去美国硅谷是创业的热土,产生了一批成功的创业神话。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一直没有走出低谷,硅谷也是一样,近年来没有一家创业公司上市,创业投资也都纷纷转战其他战场。目前深圳这片热土仍然很热,似乎可以取代硅谷的地位。我们要抓住这一机会,把"创业"当做深圳的名牌。因此,引进大的科研机构也好,引进人才也好,重点向能创业的机构倾斜,向创业团队倾斜。只考虑带了多少国家的钱,或国家的课题,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国家的钱会花完的,课题会做完的,没有创业的计划和思想,就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到处放空枪。目前讲招商、招研、招才,并没有摆脱招商引资的老思路。全国都在招,深圳由于各种成本高,并无优势。加之从别人那里招,有挖墙脚之嫌,难以双赢。尤其到国外大张旗鼓招,也会引起反感。而"创业"则是包容性更强,内涵更丰富的提法。商、研、才均可创而得之。"共创"则能实现双赢。